我好像每過一段時間都會來回顧一下。這次當然就是因為 40D 一去不復返的關係(送修測試中,目前還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問題)。然後,送走數位機身之後,回過頭來才發現我的底片好像也不少(扣掉冰箱的還有 2x 卷吧,其實也不多,其實)。然後 LC-A+,Diana F+,TLR 135 玩具相機,然後其實冰箱裡面有 Canon PowerShot G1 這台老大哥,然後 EOS 3 這樣。
也沒有很多,其實。
我還想去收 Contax T2,Nikon FM2,Diana mini,LC-Wide,Lubitel 166+,Fuji X100,如果 Canon 佛心來著出一台 EOS 3D(Full-Size,有 45 點外加多重點測光)的話,我應該會去買一台。但是,媽媽有說,伍夢熊水,李想厚系(台語!
其實進軍數位單眼到現在,好像也四年多了,但是我總覺得,因為非常便利的關係,跟以前拍底片的感覺似乎差很多。因為底片要錢,沖片要錢,掃描要錢,每按下一次快門都是錢,所以會有那種一定要成功的使命感。所以一張照片,不斷地測光,隨身攜帶筆記本,紀錄光圈快門,計算曝光補償,相反則不軌,然後按下快門。
數位機身呢,其實我只會按快門而已。
景深啦,焦距啦什麼的全部都忘光光了。到底怎麼換算 EV,怎麼判斷補償,似乎都已經不是重點了。反正,回到家有萬能的 DPP,只要有萬能的 RAW 檔,除非過曝或是不足到超過 2 格以上,不然幾乎都能救回來。時代的推演是這樣,方便,快速。但是,底片這種類比式的美,其實我並不知道數位有哪一個地方能比得上的。
光學是類比,我們透過另一隻眼去紀錄,紀錄下類比的光的美,銀鹽對我來說還是有其致命的吸引力的。其實,就只是那一瞬之光而已,捕捉的事情,應該是當下的感動,應該是當下的心情,應該是當下的故事,而我發現我其實已經漸漸地拍不出那種會說話的光影了。
剩下的,就只是靜謐的沉默而已。
EOS 3, EF 17-40 F4L, Reala 100
這個景,已不復在。偉大的政府工程,將之全數剷平,變成自行車公園。